唾, 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份, 多出于舌下, 有潤澤口腔、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功能。唾由腎精化生, 經腎气的推动作用, 沿足少陰腎经, 从腎向上经過肝、膈、肺、气管、直達舌下之金津、玉液二穴, 分泌而出。由于唾源于腎精, 若咽而不唾" 以養腎精。 則能回滋腎精。故古代養生家主張吞唾。
耳---是聽覺器官, 耳的听覺功能灵敏与否, 与腎精、腎气的盛衰密切相關。腎气通于耳, 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!因此, 只有腎精及腎气充盈, 髓海得養, 才能听党灵敏, 分辨力高, 反之, 若腎精及腎气虛衰, 則髓海失養, 出現听力減退, 或見耳嗚, 甚則耳聾。
陰虛火旺---此属虛火。多由于津液虧虛, 陰气大傷, 陰虛不能制陽, 陽气相對亢盛, 陽亢化熱化火, 虛熱虛火內生。陰虛內熱表現為全身牲虛熱征象, 如五心煩熱, 骨蒸潮熱、面部烘熱、 消瘦、咽干口燥、舌紅少苔、脉細數无力等, 陰虛火旺, 多見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熱征象, 如虛火上炎所致的牙痛、齿衄、咽痛、升火觀紅等。內生火熱, 主要有心火、肝火、相火(腎火)及胃火等症。
內寒的病机主要与脾腎陽虛有關, 脾為气血生化之源, 脾陽能达于肌肉四肢, 腎陽為人身陽气之根, 能温照全身臟腑。故脾腎陽气虛衰, 則温煦失職, 最易表現虛寒之象。
因先天不足, 陽气素虛, 或久病傷陽, 或外感寒邪, 過食生冷, 損傷陽气, 以致陽气虛衰, 不能制陰袪寒, 故陰寒內盛。 一般表現為陽熱不足, 温煦失職, 虛寒內生, 可見面色蒼白, 畏寒喜熱, 肢未不温, 舌質淡胖, 苔白滑潤, 脉沉遲弱或筋脉拘攣, 肢節痹痛等症。
寒从中生, 又稱內寒, 是指机体陽气虛衰, 温煦气化功能減退, 虛寒內生, 或陰寒內生或陰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狀態。
十二经脉對稱地分布于人体的兩側, 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, 每一经脉又分別隶属于一臟或一腑, 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稱各不相同。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稱, 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內外、所属臟腑的名稱和陰陽属牲而命名的。行
头痛:---是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的症狀。由于手、足
中医基礎理論:--- 经絡学說貫穿于人体生理、病理、疾病的診斷和治病, 与藏象、精气血津液等理論相互輔翼, 深刻地闡釋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變化, 對針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气功都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。早在<內经>中
精室是男牲生殖器官, 亦由腎主, 并与冲任相關, 精室包括睾丸、附睾、精囊腺和前列腺等, 具有貯藏精子及生育繁衍作用。睾丸又稱外腎。精室的机能与腎精、
肺為气之主; 腎為气之根。肺為主气之樞; 脾為生气之源。肺為貯痰之器; 脾為生痰之源。 脾气健旺; 生血有源。 腎陽為諸陽之根。
人有五臟化五气, 以生喜怒悲憂恐, 心在志為喜, 肝在志怒, 脾在志為思, 肺在志為憂, 腎在志為恐。情志過激, 反傷五臟精气, 故怒傷肝, 喜傷心, 思傷睥, 憂傷肺, 恐傷腎。
肝藏血, 血藏魂; 脾藏營, 營藏意; 心藏脉, 脉藏神; 肺藏气, 气藏魄, 腎藏精, 精藏志。
人的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, 互根互用的關係, 气有推动、激发、固攝作用, 而血有營養、滋潤全身作用。气主呴之, 血主濡之。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, 血是气的化生基礎和載体, 所以, 气為血之帥, 血為气之母。
人体生命來自于精, 生命活动的維持依賴于气, 生命活动的体現及主宰即是神。精、气、神三者為人身之"三宝", 。一身所宝, 惟精气神, 神生于气, 气生于精, 精化气, 气化神, 故精者身之本, 气者神之主, 形者神之宅也。
气与血---气属陽、血屬陰, 人有陰陽, 即為血气也!陽主气, 故气全則神旺; 陰主血, 故血盛則形強。
心藏神, 腦為元神之府, 心主血, 上供于腦, 血足則腦髓充盈。 肺主气, 朝百脉, 助心行血, 肺之机能正常, 則气充血足。 脾為后天之本, 气血生化之源, 脾胃健旺, 五臟安康。 肝主疏泄, 調暢气机, 又主藏血, 气机調暢, 血气和調, 則腦清神聰。 腎藏精, 精生髓, 髓充腦, 腦為髓海, 故腎精充盛則腦髓充盈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