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手冊
黄潔英簡介
證書
針灸
耳穴治療法
文章題目分享
2010年10月31日星期日
紫苏---味辛、性溫。 歸肺、脾经。 歸肺、脾经。 发散风寒、行气寬中、安胎。
桂枝---味辛、甘、溫。 歸心、肺、膀胱经。 发汗解表、溫经通陽。
山茱萸又叫山萸肉---味甘、酸、性溫。 歸肝、腎经。 补肝腎、收斂固澀。
五味子---味酸、甘、性溫。 歸肺、心、腎经。 益气生津、补腎養心、收斂固澀。
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
鱉甲---味咸、性平。 歸肝、腎经。 滋陰潜陽、軟堅散結。
天冬---味甘、苦、性寒。 歸肺、腎经。 清肺降火、滋陰清熱、潤腸通便。
枸杞子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肝、腎经。 養陰补血、益精明目。
玉竹---味甘、性微寒。 歸肺、胃经。 養陰潤肺 、益胃生津。
麦冬---味甘、微苦、性微寒。 歸肺、心、胃经。 養陰益胃、潤肺清心。
石斛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肺、腎、脾经。 益胃生津、養陰清熱。
南沙参---味甘、性微寒。 歸肺、胃经。 补气袪痰、解熱生津、養陰、潤肺、益胃。
北沙参---味甘、性微寒。 歸胃、胃经。 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。
阿胶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腎、肝、肺经。 滋陰补血、止血、潤腸。
白芍---味苦、酸、性微寒。 歸肝经。 平抑肝陽、養血斂陰、柔肝止痛。
熟地黄---味甘、性微溫。 歸心、肝、腎经。 養血、滋陰。
當歸---味甘、辛、性溫。歸肝、心、脾经。 養血补虛 、活血止痛、潤腸通便。
菟絲子---味辛、甘、性平。 歸肝、腎、脾经。 补肝腎、益精髓、強筋骨。
冰片---味辛、苦、性微寒。 歸心、脾、肺經。 開竅醒腦、清熱止痛。
补骨脂---味辛、苦、性大溫。 歸腎、脾经。 补腎助陽、溫脾止瀉。
肉蓯蓉---味甘、咸、性溫。 歸腎、大腸经。 补腎益精、潤腸通便。
續斷---味苦、性溫。 歸脾、腎经。 补肝腎、強筋骨、止血安胎。
杜仲---味甘、性溫。 歸肝、腎经。 补肝腎、强筋骨、止漏安胎。
鹿茸---味甘、咸、性溫。 歸腎、肝经。 补腎陽、益精血、強筋骨。
甘草。 味甘、性平。 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 补气益中、清熱解毒、袪痰止咳、緩急止痛、緩和药性。
山药(淮山)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脾、肺、腎经。 补脾胃、益肺腎。
天麻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肝经。 熄风、平肝。
白術---味甘、苦、性溫。 歸脾、胃经。 补脾益气、燥濕利水、固表止汗、安胎。
石菖蒲---味辛、性溫。 歸心、胃经。 芳香化濕、開竅醒神。
黄芪---味甘、性微溫。 歸脾、肺经。 补气升陽、益气固表、托毒生肌、利水消腫。
党参---味甘。 歸脾、肺经。 补中益气。
人参---味甘、微苦、性平。 歸脾、肺、心经。 大补元气、补脾益气、生津、宁神益智。
鈎藤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心、大腸、腎经。 養心安神、潤腸通便。
牡蠣---味咸、性微寒。 歸肝、腎经。 軟堅散結、平肝潜陽、收斂固澀。
石决明(鮑鱼壳)---味咸、性寒。 歸肝经。 平肝潜陽、清肝明目。
遠志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心、肝经。 養心安神、袪风通絡。
柏子仁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心、大腸、腎经。 養心安神、潤腸通便。
酸棗仁---味甘、酸、性平。 歸心、肝。 養心安神、斂汗生津。
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
琥珀---味甘、性平。 歸心、肝、膀胱经。 定惊安神、活血散瘀。
马兜铃---味苦、微辛、性寒。 歸肺、大腸经。 清肺化痰、止咳平喘。
龙骨---味咸、性寒。 歸肝、心、腎经。 潜陽安神、聰耳明目、納气平喘。
款冬花---味辛、性溫。 歸肺经。 潤肺下气、止咳化痰。
紫菀---味苦、甘、性微溫。 歸肺经。 止咳化痰。
中药---葶藶子---止咳平喘药---苦 、大寒、辛。 歸肺、膀胱经。 瀉肺平喘、利水消腫。
中药---桑白皮---止咳平喘药---甘 、寒。 歸肺经。 瀉肺平喘、利水消腫。
中药---百部---止咳平喘药---甘、苦、微溫。 歸肺经。 潤肺止咳、殺虫滅虱。
中药---紫苏子---止咳平喘药---温、辛。 歸肺、大腸经。 止咳平喘、潤腸通便 、降气化痍痰。
中药---苦杏仁---止咳平喘药---微温、苦、有小毒。 歸肺、大腸经。 止咳平喘、潤腸通便。
中药---竹茹---清化熱痰药---甘、微寒。 歸肺、胃经。 清化熱痰、除煩止嘔。
中药---桔梗---温化寒痰药---辛、苦、平。 歸肺经。 袪痰、宣肺、利咽、排膿。
中药---瓜萎---清化熱痰药---微苦、甘、寒。 歸肺、胃、大腸经。 清化熱痰、潤腸通便、寬胸散結。
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